<
112bw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211章
    结果战局迅速改观。

    3月初,苏军前出波罗的海,3月底解放了格丁尼亚和但泽,波兰国旗当即飘扬在这两座名城的上空。

    4月9日占领哥尼斯堡,下旬击溃了德军残部。

    这样就结束了东波美拉尼亚战役,解除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受的威胁,从而为攻打柏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时西方盟军也在向东进击,并在阿纳姆实施空降。

    希特勒决定在阿登地区对美军进行大规模反击,这就打乱了艾森豪威尔的进军时间表。

    ---------------

    17.西线大战正酣(1)

    ---------------

    与东欧各国人民起义,苏军解放东欧各国的同时,1944年8至9月,在纳粹铁蹄下生活了4年之久的西欧诸国人民,也终于迎来了解放。

    盟军百万将士乘着胜利的气势,一往无前,直指德国边境。

    盟军胜利捷报频频传来,人民为之欢呼雀跃。

    8月15日,美中将帕奇率3个美军师、4个法军师共50万人,在法国南部土伦至戛纳一线登陆,发起“龙骑兵”行动。

    当面的德国第19集团军闻风北逃。

    美法联军挥师北上,进展神速,如入无人之境。

    8月19日,“世界花都”巴黎人民孕育已久的怒火终于迸发出来,发起武装起义,迎接盟军到来。

    25日,美军法军同戴高乐将军出现在凯旋门前和香榭丽舍大街上。

    德军守将肖尔蒂茨将军毅然拒绝执行希特勒炸毁巴黎的命令,率部投降。

    巴黎万人空巷,到处是三色旗、星条旗和米字旗。

    市民们涌上街头,打开香槟,与盟军将士共饮胜利酒。

    9月3日,英军解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4日占领世界最大的港口——安特卫普。

    盟军所到之处,德军望风而逃。

    所遇到的阻碍,只有蜂拥上前、热烈欢迎的人群。

    9月12日,从法国南部北上的盟军与从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在法国第戎附近胜利会师。

    盟军在西欧大地自北向南展开3个集团军群,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上将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向德国杀去。

    全世界都在狂喜之中。

    “年底前将结束战争”,世界各大报刊都发出这样的乐观预测。

    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情报部也持同样的观点。

    8月底,它在简报中称:“8月的战斗打得很漂亮,西线德军已经不行了。

    两个半月的苦战已使欧洲战争的结束在望。”

    一个星期中,情报部的另一份简报把西线德军描绘成“只是一支组织涣散、士气低落、装备不足、狼狈逃窜的战斗组”。

    美国第1集团司令部情报处也认为,“德国的战略形势已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在德军最高统帅部控制下,有组织的抵抗不大可能继续进行到1944年12月1日以1944年夏,美军进攻占据法国的德军。

    图为被击毁的德军坦克。

    后,也许会结束得更早。”

    在一片充满胜利气氛的乐观情绪中,只有少数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一位是美国骁勇的战将小乔治·巴顿的第3集团军情报处长科克上校。

    他提醒人们:“纳粹分子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在战场上进行拼死斗争。

    敌人在争取时间。

    当我们东进到越来越狭窄的走廊时,天气和地形就要成为德军的盟军。”

    另一位忧心忡忡的盟军将领是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上将。

    艾森豪威尔将军一再告诫新闻记者不要过于乐观,战争不会很快结束。

    因为“部队推进速度很快,后勤补给极其紧张,即使敌人抵抗十分微弱,要在广阔的前线上同时推进也是不可能的”。

    艾森豪威尔一语道破天机。

    此时盟军在西欧共有38个师,还有8个师正在土伦登陆。

    这支空前庞大的大军却只有诺曼底滩头的人造港和法国南方的土伦、马赛港。

    艾森豪威尔原来指望能使用瑟堡港和布雷斯特港。

    但德国人有条不紊地彻底炸毁了这两个大港,至少得用3个月才能恢复。

    安特卫普港虽安然无恙地落入盟军之手。

    但德军却占领着扼守着斯凯尔德河河口的诸岛屿,盟国船只不能驶入安特卫普。

    盟军的战线一天天向东移,离诺曼底海滩越来越远,运输日益吃紧。

    富于想像的美国兵组织了“红球快车”,人歇车不歇,用25吨的道奇卡车日夜不停地把物资送往前线。

    盟军运输机部队把所有的运输机用于运送物资。

    这些措施虽然缓和了后勤补给困难,但如杯水车薪。

    因为没有港口,英国、美国、加拿大东部各港口的物资堆积如山,无奈诺曼底海滩和马赛、土伦港太小了。

    艾森豪威尔急欲攻占扼守斯凯尔德河河口的岛屿,开放安特卫普港。

    他知道不使用安特卫普港,盟军就无法增兵欧洲大陆,最后打败德国。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下属、盟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英国陆军元帅贝尔纳德·蒙哥马利,送来了一份让他颇为吃惊的作战计划——“市场—花园”,建议使用盟军空降第1集团军的3个师在荷兰空降,夺取五座重要桥梁;同时英国第2集团军发动地面进攻,同空降兵会师,前出到莱茵河右岸,为第21集团军群绕过“齐格菲防线”,进击德国北部平原、占领鲁尔区、直捣纳粹老巢创造条件。

    空降兵的行动代号为“市场”,最终目标是占领96英里以外横跨下莱茵河的阿纳姆桥。

    英国第2集团军的作战代号为“花园”。

    “蒙蒂竟要跃进96公里!”艾森豪威尔简直不相信这个大胆、富于想像力的计划会出于蒙哥马利之手。

    艾森豪威尔同蒙哥马利共事已有一年半,对此人颇有了解。

    ---------------

    17.西线大战正酣(2)

    ---------------

    蒙哥马利身材不高,嗓音尖利,性格古怪、谨慎,不把一切都准备得滴水不漏,决不会轻举妄动。

    不要指望蒙哥马利同巴顿那样敢打敢拼,敢于冒险。

    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打了胜仗,但应该打得更漂亮。

    因为蒙哥马利不敢大胆向海岸穿插,隆美尔得以夺路而逃。

    在1943年9月的意大利南部战役中,蒙哥马利谨慎过度,又放跑了德国一个装甲军。

    更让艾森豪威尔不快的是20天前发生的事。

    因为蒙哥马利未能按计划在阿尔让唐同布莱德雷会师,德军大约有5万人在法莱斯包围圈死里逃生。

    一些英国军事评论家,如大名鼎鼎的利德尔—哈特和富勒,对蒙哥马利也颇有微词,把他称为“1942年的将军,1918年的战术”。

    这样一位循规蹈矩的人怎么会提出如此冒险、如此富于想像的计划呢?

    艾森豪威尔不禁把这个计划同蒙哥马利与布莱德雷、巴顿的关系联系起来。

    此时,布莱德雷指挥的盟军第12集团军群正势如破竹,向德法边境疾驰;巴顿的第3集团军正风驰电掣般地杀向法国边境城市梅斯、斯特拉斯堡。

    巴顿说只要有足够的汽油和弹药,他在10天内就可以拿下德国的萨尔工业区。

    蒙哥马利也需要汽油和弹药,而且说他应得到优先供应。

    蒙哥马利的理由看上去颇有道理:美国第12集团军群的对面有德国人苦心修建数年之久的“齐格菲防线”,之后又是宽阔、湍急的莱茵河,后面是多山、以农业为主的德国西南三邦。

    因此蒙哥马利提出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于自己,向北进攻,迅速占领荷兰,抢占莱茵河上的桥梁,在河的右岸建立登陆场。

    这样一可以绕过“齐格菲防线”;二可以抢渡莱茵河,为进军北德平原创造条件;三可以从北迂回,占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

    为此,蒙哥马利不仅要求优先供应物资,还要求把盟军空降第1集团军和属于布莱德雷的美国第1集团军拨给自己,保卫其右翼。

    蒙哥马利的要求自然遭到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坚决反对。

    他们指出:西线德军虽已溃不成军,但抵抗力日益增强;在安特卫普港不能使用的情况下,集中兵力于左翼而置右翼于不顾,贸然孤军深入,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优先供应第12集团军群。

    两种战略方针截然相反,互不相让。

    蒙哥马利同布莱德雷、巴顿的关系也日趋紧张,把艾森豪威尔夹在中间。

    作为美国人,艾森豪威尔当然想看到美国军队战绩辉煌,希望布莱德雷和巴顿多打胜仗,特别是巴顿。

    因为巴顿在美国公众中已成为传奇式的英雄。

    但作为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则站得更高。

    蒙哥马利的战略的确有其道理,也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已经决定的战略方针。

    但在没有扫清斯凯尔德河航道前发动“市场—花园”行动合适吗?没有右翼掩护安全行吗?实施这样庞大的空降作战,必须抽调现在正在运送燃料的运输机,这样做值吗?艾森豪威尔为难了。

    他主张采取“宽大正面战略”,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和德弗斯三个集团军群齐头并进,同时以蒙哥马利为主。

    但“机不可失”,趁德军无力抵抗之时向前迈出一大步,的确让人神往。

    就在这时,1944年9月8日,第一批德国新式武器——v—2型导弹从荷兰海牙附近发射升空。

    几分钟后落到伦敦市区。

    这是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博士领导研制成功的液体燃料推进的导弹。

    弹长46呎,重13吨,有效载荷1吨。

    1942年10月3日在波罗的海边的佩内明德基地首次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