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bw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165章
    “为什么?”

    “这里地势险恶,要不是流窜犯,或是穷凶极恶之徒,谁肯跑到这里啊!”

    “那本地的苗人呢?”

    “喔,这个就不用操心了,他们除了时不时闹点事,烧个房子外,其余时间是不会来打扰王大人的,他们的问题基本都是内部解决。”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懂汉话啊!”

    王守仁快晕过去了,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老头走了,临走前留下了一句十分“温暖人心”的话:

    “王大人多多保重,要是出了什么事,记得找个人来告诉我一声,我会想法给大人家里报信的。”

    好了,王所长,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你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你说的话,能听懂你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官宦出身,前途光明的王守仁终于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所有曾经的富贵与美梦都已经破灭,现在他面对着的是一个人生的关口。

    坚持?还是退却?

    王守仁卷起了袖子,召集了他的随从们,开始寻找木料和石料,要想长住在这里,必须修一所房子。

    然后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当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语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620]

    当随从们苦闷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主动去安慰他们,承担他们的工作。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选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

    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

    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必须找到,并且领悟这个“理”,才能懂得天地大道的秘密。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可是“理”到底在哪里呢,十余年不间断地寻找,沉思,不断地“格”,走遍五湖四海,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难关,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椁,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

    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随从们看见他都要绕路走。

    终于,在那个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黑暗已经笼罩了寂静的山谷,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还有年近中年,一事无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来支撑着他的信念终于崩溃了,他已经三十七岁,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风华少年,他曾经有着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众人的夸耀和羡慕。

    现在这一切都已经离他而去。

    最让人痛苦和绝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赐予,然后再一一拿走。

    十几年来,唯一支持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但事实是残酷的,多年的努力看来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渐稀少的头发,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621]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风,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声无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预谋

    恭喜你,王守仁先生,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生活是很现实的,悟道让人兴奋,但你还是早点洗了睡吧,因为明天一早,你还要拿起锄头去耕你那两块破地,哲学是伟大的,是重要的,但你应该清楚,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哲学。

    根据历史导演的安排,王守仁先生还要在这里呆段时间,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中间还有几年,我们就不陪王圣人开荒了。因为与此同时,一场好戏正在北京开演。

    [622]

    王守仁在荒山耕地受累,吃了苦头,可李东阳比他还苦,自从谢迁和刘健走后,他一个人留了下来,但刘瑾毕竟是一个警惕性很高的人,他怀疑李东阳别有企图,便不断安排人时不时整他一下。

    比如李东阳先生编了本叫《通鉴篡要》的书,这事情让刘瑾知道了,就让人去书里挑毛病,想搞点文字狱玩玩,可是李东阳早有防备,一篇文章写得密不透风,没有什么把柄可以抓。

    刘瑾听到汇报,反而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是他的性格特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定要整一下李东阳,为此目的,他找来许多人,日夜翻查,终于找到了破绽。

    什么破绽呢,原来李东阳先生在书中写了几个别字,刘瑾据此认为他的工作态度不认真(逻辑相当严密),准备借机会好好地消遣他一下。

    李东阳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立刻准备了应对的措施。

    正当刘瑾准备下手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焦芳竟跑来为李东阳说情,原来李东阳给他送了礼,和他称兄道弟,两人关系一直不错,碍于面子,刘瑾就放了兄弟一马,事情就算了了。

    在这个回合里,初中生刘瑾兄到底还是没有玩过老谋深算的李东阳博士,可见多读书还是很有用的。

    此外李东阳的地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果如下:

    正德二年(1507),刘瑾打算整死刘健和谢迁,一了百了,李东阳出面营救。

    同年,御史姚祥、主事张伟被诬陷,李东阳出面营救。

    正德三年(1508),御史方奎骂了刘瑾,刘瑾准备安排他去阎王那里工作,李东阳出面营救。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可是李东阳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些行为却换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结局。

    有一天,李东阳上朝途中,正好遇见了自己的门生罗玘,李东阳很是高兴,连忙上去打招呼,可是罗玘竟然不理他,扭头就走,唯恐和他多说一句话。李东阳十分奇怪,想找个机会问个究竟。

    可还没等到他去拉拢感情,晚上就收了了罗玘的一封信,李东阳看完之后,眼睛珠子差点没掉出来。

    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人家(刘健谢迁)都走了,你留下来有什么意思呢,拜托你还是早点退休吧,不要在这里丢人了,今后我也不再是你的门生,就当咱俩没认识过,也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实在没空搭理你。

    李东阳气得吐了血。

    [623]

    可是,李东阳先生,吐完之后擦擦嘴你还得接着干啊,要知道,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从来就不是个轻松的工作。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东阳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坚信胜利终会到来。

    刘瑾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有皇帝的支持,还有一个消息灵通的焦芳,而自己这边,除了几个只会空谈气节的白痴外,并没有智勇双全,千里决胜的人物。